米塞斯《人的行为》

这是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它让我形成了一套从最根本的极具出发、自成体系的思考方式。从而影响了我的行为,尤其是在投资理财方面。从人的行为出发去看经济学,去看这个诡谲的世界,很多问题都会仍刃而解。

这本书不太好读,但几乎每句话都会引发思考。慢慢咀嚼,结合周遭、阅历、记忆,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元素,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重新构成了新的我。

当时我每天精度4,5个小时,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读完。现在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一年了,其中精华我仍然在消化,即使现在再读一遍划线笔记,仍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今天,我把电子书与个人划线笔记分享出来与小伙伴共勉!

有条件建议阅读整本书,如果暂时没条件阅读整本也可以读读我的划线笔记,相信都能让你读有所获。

人的行为(电子书 epub)

点击下载

人的行为(个人划线笔记)

修訂版譯者序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發行人林行止先生,於一九八九年六月的《信報財經月刊》上,發表一篇名爲〈中國駐美大使索取米塞斯的《人的行爲》——共產主義的「照妖鏡」〉一文,拜讀之餘,不禁又對米塞斯興起莫大的興趣。米塞斯是批評社會主義最烈,而爲資本主義極力辯護的,而他的代表作《人的行爲》,竟受到社會主義的中國駐美大使的重視,可以想見這本書的影響力了!

::中文本一千多頁::

但在鉅作完成當時,米塞斯卻是受到極大的排斥,是否先知們,定是不見容於當代呢?

這一本::八十多萬字::的巨著,我是在四個年頭當中斷斷續續地把它譯完的。

◆ 二、人的行爲通論在認識論上的一些問題

馬克斯主義斷言,一個人的思想是由他所屬的階級決定的。

這種「多邏輯說」(polylogism),後來也以種種其他方式講述。歷史自足主義斷言,人的思想行動之邏輯結構是會跟著歷史演化的過程而變動的。種族的多邏輯說則認爲每個種族都有他們自己的邏輯。最後還有「無理性說」(irrationalism),認爲理性本身不適於說明支配人的行爲的那些非理性的力量。

他似乎應記著史賓諾沙(Spinoza)的格言:「的確,正同光明爲它自己及黑暗下界說一樣,眞理也爲它自己及謬論下界說。」

::每項科學硏究的第一件工作,是要把它的種種陳述所賴以有效的一切條件和假設作詳盡的說明和界定::。

◆ 三、經濟理論與人的行為之實際

::人不是全知的::。即令那似乎可以完全滿足我們求知慾的最精緻的理論,也會有一天要修改或被一個新的理論替代

科學並不給我們絕對的和最後的確定。它只在我們心智能力和科學思想當時造詣的限度以內,給我們某些確信。

。它只是說,經濟學是個活生生的東西。活生生,就意含旣不完全而且是變動的。

凡是心眼窄狹的人,對於別人與他不同的地方都看得不順眼。童話中的駱駝攻訐其他的動物,因爲牠們沒有駝峰。淸敎徒因爲拉譜坦島的居民(Laputanian)不是淸敎徒而挑剔他們。在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總以爲:實驗室是唯一足以做研究工作的場所,微分方程式是唯一可以表達科學思想成果的健全方法。他簡直不能了解人的行爲的知識論方面的一些問題。自他看來,經濟學必然也是機械學的一種。

假若資本主義前夕的心理狀態,沒有被那些經濟學家徹底摧毀,那就不會有任何偉大的現代發明讓我們享受。

這些經濟學家們推翻了下面這些陳舊的格言:「用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擊敗競爭者是不公平的」;「違背傳統的生產方法是不應該的」;「機器是個壞東西,因爲它帶來了失業」;「防止有效率的商人發財,保護效率低的商人免於效率高者的競爭,是政府的職務之一」;「用政府的權力或其他的社會強制力量來限制企業家的自由,是促進國民福利的適當手段」。

思理: 1.思辨能力。 2.犹思致。才思情致。 3.犹构思。 4.指构思设计的才智。 义理: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3.称宋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4.文辞的思想内容。 5.犹道理。

意理的上層結構

卡萊爾(Thomas Carlyle)把經濟學叫做「悲慘的科學」, 馬克斯則誣衊經濟學家爲「資產階級的獻媚者」。

的確,::經濟學是一門理論科學,因而它不作任何價値判斷,它的任務不在於告訴人們應該追求什麼目的。它是一門手段科學。::

::科學決不吿訴人應該如何行爲;它只指出如果你想達到某一旣定目的,你就得如何行爲。::

第一篇人的行为

第一章 行为人

一、有目的的行爲與動物的反應

人的行爲是有目的的。我們也可這樣說:::行爲是見之於活動而變成一個動作的意志,是爲達成某些目的,是自我對於外界環境的刺激所作的有意義的反應,是一個人對於那個決定其生活的宇宙所作的有意識的調整::

~行为的表现~

::行爲總是一方面取,一方面捨。:: 算數的是一個人的全部行動,而不是關於他計畫中尙未實現的行爲所講的空話。 ::講話或不講,笑一笑或保持嚴肅,也會是行爲。消費和享樂之爲行爲,並不異於節制消費和節制享樂。:: ::凡是有「人所可干涉的情況」存在的地方,不管他干涉與否,他都是在行爲。:: ::行爲不僅是做,而且也包括能做而不做。::

我們也可以說,行爲是一個人的意志之表現。

二、人的行爲的先決條件

一個人會處在不至於有何行爲或不會有何行爲的情況,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知足或滿足。::行爲人是極想以較滿意的情況代替較不滿意的::。他心裡想到一些更適於他的情況,他的行爲是以實現這個想望中的情況爲目的。::促動一個人去行爲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一個充份滿足於現狀的人,不會有改變事物的誘因。他旣沒有什麼希望,也沒有什麼慾求:他會充份快樂。他將不行爲;他過著無牽無掛的生活。

::但是,要使人行爲,僅僅是不安逸和想像一個較滿意的情況,還不足夠。第三個必要條件:即預料其行爲足以消除或至少足以減輕所感覺的不安逸。::

不具備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有行爲。人,對於必然的事情只好服從。註定的命,莫可如何。

三者是人的行爲的一般條件。人是在這些條件之下生活的。他不僅是異於其他動物的人(homo sapiens),他也是作爲行爲人的人(homo agens)。

但是我們必須避免一些流行的誤解。人的行爲的最後目的總是行爲人的想望之滿足。

「人的行爲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而它的目的總是盡可能地消除這些不安逸,也即是說,要使行爲人覺得比較快樂」,這個觀念是幸福主義(Eudaemonism)和快樂主義(Hedonism)的精髓

論本能和衝動

可是費爾巴哈(Feuerbach)說得很對,他說,每個本能都是求快樂的本能[2]。

行爲學是說行爲的目的在於消除某一不安逸,而本能心理學卻說它是個本能衝動的滿足。

::感情激動時的人,與冷靜考慮時比較,每每把目的看得較重而把他所必須支付的代價看得較輕::。

He arranges

但是講到人,那就不同了。人究竟不是不能不屈服於衝動的動物。人能夠抑制他的本能、情感、和衝動:他能夠使他的行爲合理化。他會放棄一個熱烈衝動的滿足而滿足其他的一些願望。他不是他情慾的傀儡。一個男人並不傾倒於每一個挑逗他的女人;他並不貪吃每一份叫他垂涎的食物;他也不打擊他所痛恨的每一個人。::他把他的一些希望和情慾安排得有度,他會選擇;簡言之,他行爲::。人之異於禽獸者,正在於他會著意於調整他的行動。人這個東西,有自制力,能夠操縱他的衝動和情慾,有能力抑制本能的情慾和本能的衝動。

三、作爲極據(Ultimate Given)的人的行爲

::科學就比較謙虛,它覺得人的心力和人所硏求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它只追溯每一現象的直接原因::

::有些現象,不能加以分析、不能追溯到其他現象。它們是些極據。::

::一元论::

人的思想和意志是腦細胞和神經細胞這些肉體的器官發生作用的產品。人的思想、意志、和行動,都是從一些物質程序產生出來的,而這些物質程序總有一天會由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法來完全解釋

::只要我們還不知道外在的一些事實(物理的和生理的)如何在人心中產生一定的思想和意志,而終於有具體的行爲,我們就得面對這一道無法超越的壁壘:::

::二元论::

~理智和經驗都吿訴我們,有兩個各別的領域:一是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理現象的外在世界;一是思想、感情、價値取向、和有意行爲的內在世界。就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這兩個世界之間還沒有橋樑聯繫起來。同一的外在事件,人的反應有時不同;不同的外在事件,人的反應有時相同。我們不懂得這是什麼道理。~

~::人的行爲是引起變動的動力之一::。它是宇宙的话動和變動的一個元素。所以它是科學觀察應有的一個對象。由於不能追溯它的原因(至少在現在的情形下是如此),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極據,而且必須把它當作極據來討論、來研究。~

~人的行爲所引起的一些變動,如果與一些龐大的宇宙力量運作的後果相比較,確實是渺小得很。從永恒和無限的宇宙觀點來看,人是一個無限小的顆粒。伹是就人而言,人的行爲和行爲的變動不居,卻是些眞實的事。行爲是他的本性和存在的要素,是他保持生命以及把他自己提昇到高於禽獸和植物水準的手段。不管人類所有的努力如何地不經久,如何地易於消失,但就人來講、就人文科學來講,人的努力總是最關重要的。~

四、合理性和無理性;行爲學硏究的主觀論和客觀論

僅僅把生理的需要看作「自然的」,因而「是合理的」把其他的一切事物都看作「矯揉造作的」,因而「是不合理的」。這種看法是武斷的。

::不適於目的的行爲,是達不到願望的。這種行爲與目的相違,但它是合理的,也即,理智(儘管是錯误的)考慮的結果,而且是企圖(儘管是無效的)達成一個明確的目的::。百年前的醫生們治療癌症的那些處方,是今天的醫生們所拒絕採用的。那時的醫生,從現代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大都知識淺陋或荒謬,所以他們的醫術是無效果的。但是他們並非不合理地行爲。他們是盡力而爲之。在今後百年當中,大概會有更多的醫生用更有效的方法來治療這個病。他們比我們這個世代的醫生更有效,但不是更合理。

關於合理與不合理這種對立關係的問題,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沒有什麼差異。科學總是而且一定是合理的。科學是藉助於對可利用的知識之全體作一有系統的安排,來求得關於宇宙現象的一個理解。

~行爲學只處理爲達成那些最後目的而選擇的手段和方法。它的研究對象是手段,不是目的。~

五、作爲行爲條件的因果關係

~人能夠行爲,因爲他有能力發現那些宇宙間事物變化和形成的因果關係。行爲必須先有因果關係的範疇~ 。

在不知道任何因果關係的場合,人無法行爲。

六、另一個我

另一个我,机械类对人关系无效,人与人关系,沟通时,把对方当成另一个我,有意识的人

行爲學只要確定這個事實: ~人心所可會通的邏輯只有一種,人的行爲方式而又為人心所可共同理解的也只有一個~ 。

與人的思想連結得解不開的人的行爲,決定於邏輯的必然。人心不可能想到與我們心靈中的邏輯結構相矛盾的邏輯關係,人心也不可能想到一種行爲方式而其元範是不同於決定我們自己行爲的元範。

我终于理解了:当你用目的论的视角看事物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因果论了。当你明了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尽管你拥有自由意志,但你(出于自身的意志)只能作出唯一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选择,都会让你觉得比那唯一的选择更糟。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或者应该说,你不能仅仅预知未来而不决定过程。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在预知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这两种能力没有任何不同,仅仅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人类和外星人的真正的能力差异在于,外星人所能预知的未来,时间跨度更长。换言之,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随着经验的增长有可能看的更远;而外星人则比最具经验的人类看的还要远。就是这样。不过外星人也许无法理解每一个选择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只是剧本上规定好的东西,正如作者所写的,照着表演就行了。因此选择终点对于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理解不了“选择”这一行为会导致对应的结果。

人要理解現實,只有兩種原理可以應用:目的論的原理和因果關係的原理。

我們觀察到兩件事情:第一、一個生物生來就會有規律地對於一個刺激起反應;第二、這種動作的效果就是加強或維持這個生物的生活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樣的動作解釋爲產生於有目的的意圖,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行爲,而以行爲學目的論的方法來研究它。但是,我們在這類動作的背後看不出有意志作用的跡象,我們只好假定一個未知的因素——我們把它叫做本能——在發生作用

我們說,本能指揮動物的動作,這些動作是「準故意的」(quasi-purposeful),也指揮人的肌肉和神經的反應。這些反應是下意識的,但是有用的。我們把這類動作的未經解釋的因素看作一個力量,而把它叫做本能。可是僅就這個事實講,對於我們的知識並沒有什麼增進。我們決不可忘記,本能這個名詞不過是一個界限的標誌,我們不能——至少就目前講是不能——超越這個界限去作科學研究。

對於動物的本能動作加以觀察,會叫我們大爲驚奇,而且會引起一些無人可以圓滿解答的問題。::可是,動物甚至植物,會以「準故意的」方式來反應。這個事實的神秘,與人會思想、會行爲的神秘,是一樣的,也與無機的宇宙中物理學所描述的那些功能反應的神秘,以及有機的宇宙中生物過程所顯現的神秘,沒有不同。這些都是同一意義的神秘,在這個意義下,神秘就是一個極據,爲我們的心所不能進一歩分析或解釋的。::

::關於一切價値判斷和最後目的的選擇,行爲學是中立的。它的任務不是贊成或反對,而是陳述。::

行爲學的主題,是人的行爲。它所研究的是行爲人,而不是變成了一個植物而無所作爲的人。

第二章 行为学的一些认识论的问题

二、行爲學的形式的和演繹的特徵

~理知、智能、和邏輯,都是歷史現象~ 。邏輯之有歷史,正如同技術之有歷史。

理知和智慧,人類在生存競爭中這項最有效的裝備,是動物學事象不斷演化中的成份。它們旣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可變的。而是短暫和無常的。

再者,每個人在其人格的發展中所反覆重演的,不僅是生物學的變形——從一個單細胞變到一個高度複雜的哺乳動物,而且也是心智上的變質——從一個純植物的和動物的存在,變到一個理知的心靈。這種變化不在人生前的胎孕期完成,只是在出生以後漸漸地覺悟到人的意識。所以每個人在其幼年總是從黑漆一團的蒙眛,一歩步地走完人心邏輯結構的各階段。

~所以我們可用一個不太恰切的比喩來說:我們地球的地質結構保存著一切早期的宇宙變化,而一個人的身體是他祖先的和他自己的一切命運和際遇的沉澱。但是記憶則完全不同於宇宙演變在結構上的調和與連績。它是一個意識的現象,因而它是以邏輯的演繹爲條件的。~

原始的心靈,也和我們一樣,急想找些理由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但是它尋找理由的方向,不同於我們的心靈所找的方向。

~所有的人——任何民族、任何邦國、任何年齡的人——心靈的邏輯結構都是相同的[8]。人種學或歷史都找不出與這個斷言相衝突的事實來。~

三、先験和眞實

先驗的推理,純粹是概念的和演鐸的。它只能提出一些同義反覆語和分析的判断,而別無作用。 ~它所有的含義都是邏輯地從其前提導出,原已蘊涵在那些前提裡面~ 。因此,按照通常的指責, ~它不能給我們的知識有何增益~ 。

~演鐸的推理之有意義,一方面是把那些蘊涵在一些範疇、概念、和前提裡面的一切一切顯現出來,另一方面又使我們知道它們所不蘊涵的是些什麼。它的使命,就是要使那被掩蓋的、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明朗化~

~在貨幣這個概念裡面,已蘊涵貨幣理論的一切定理~ 。貨幣數量說並沒有把貨幣概念所未蘊涵的任何東西增加在我們的知識中。它是在轉換、發揮、和展開貨幣概念;它只分析,所以它正如同畢達哥拉斯定理與直角三角形這個概念的關係一樣,是同義反覆語

四、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原理

~一切行爲都是由一些個人作出來的。一個集體之有所作爲,總是經由一個人或多個人作些有關於這個集體的行爲而表現出來的。~

::要認識整個的集體,就得從個人行爲的分析著手。::

八、概念化與了解

所謂了解,也就是要承認「人們的行爲是被某些確定的價値判斷所激動,而要達成某些確定的目標」這些事實

::經濟學領域內沒有不變的關係,因而沒有衡量的可能::

這裡,讓我提前強調一點,即:::行爲的目的必然是在將來,因而是在不確定下的情事,所以行爲總是投機(speculation)::。行爲人好像是用歷史家的眼光來看未來。

十、經濟學的程序

。就經濟學家來講,這就是把所有的定理回溯到它們的最後基礎——人的行爲的元範,並且對那些導源於這個基礎而得到定理的一切假設和論斷,加以最謹愼的考驗

十一、行爲學概念的一些限制

全能與全知是相容的嗎?全知必須有個前提,即:將來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已經確定了的,不再變更的。因此,如果有了全知,則全能就無法想像。預先確定了的事情旣不能變更,也就無所謂全能了。

::生活不是至善至美,因爲生活是在變動的:而死亡不是至善至美的,因爲死亡已不生活。::

::他們不了解國邦這個強迫和鎭壓性的社會建構,是爲對付人性的缺陷而存在的,因而他們也不了解,國邦的基本功用是爲保護大多數人免於少數人某些行爲的傷害而懲罰那少數人。::

第三章 经济学以及对理知的反叛

二、從邏輯學駁斥多邏輯論

馬克斯的多邏輯論宣稱:人心的邏輯結構隨著社會階級之不同而不同。種族多邏輯論與馬克斯的多邏輯論的差別,只在於認爲每個種族各有一個特殊的人心邏輯結構,某一種族的全體份子,不管他們所屬的階級,都具有同一的特殊邏輯結構。

六、主張理知(reason)的理由

比如种族优越性的理解不同,产生屠杀,歧视等等 不同的对极极具的解读,才产生了不同的分歧

理知是一個極據,不能用它本身來分析、來問難的。人之有理知,是一非理性的事實。關於理知,我們只可以說:它是使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特徵,它使那些專屬於人的事物得以實現。

第四章 行为元范第一个基本分析

一、目的和手段

一個行爲所尋求的結果,叫做它的目的或目標。我們在日常談話中使用這些名詞,也指稱一些中間的目的或目標;行爲人之所以想達到這些中間目的或目標,只是因爲他相信,通過它們就可以達到他的最後目的或目標。::嚴格地講,任何行爲的目的或目標,總是某一不舒適的感覺之解除。::

二、價値的等級

::行爲人是在一些可供選擇的各種機會中加以選擇。他擇其一而捨其餘。::

::行爲人,當他安排他的行爲時,在他內心中有一個慾望等級或價値等級。靠這個等級,他使那有較高價値的,也即他所較迫切需要的,得到滿足,而讓那較低價値的,也即他不太迫切需要的不滿足::

行为学

::它們對於像「奢侈放縱與克苦節儉究竟是哪一種行爲好呢」這一類的問題,不表示任何意見。它們只研討行爲人所採的手段,是否適於達成他們所要達成的目標。::

::價値是行爲人賦與最後目的的重要性::

~價値不是本來就有的,它不在事物的本身。它是在我們的心裡;它是人們對於生活環境所採的反應。~ ~價値也不在語言文字和學說中,而是反映於人的行爲。它不是一個人或一羣人所說的値得什麼,而是他們如何行爲~

四、作爲交換的行爲

::行爲的目的是想以較滿足的事態來代替較不滿足的事態。我們把這樣一個意願的代替叫做交換(exchange)::

代價的價値(所付的成本)與達成的目的的價値,其間的差叫做利得(gain)、或利潤(profit)、或淨收益(net yield)。利潤,在這個原始的意義下是純主觀的,它是行爲人的幸福之增加,它是旣不能量也不能衡的一個心理現象。::不愉快的感覺有時消除得較多,有時消除得較少:但是,一個滿足超過另一個滿足究竟超過多少,那只有憑感覺,沒有客觀的方法來判定,價値判斷無關乎計量,它只是程度的排列、分等級。它只能以序數,不能以基數來表示。::

說到價値的計算,等於白說。計算,只有利用基數才可能。兩種事態的評價,其間之差異完全是心理的、個人的。它不能投射到外界。它只能由當事人感覺到,不能傳遞給別人。它是心理方面的一種強度。

第五章 时间

二、過去、現在和未來

::行爲,使人具有時間觀念,使他覺得時光的流逝。時間觀點是一個行爲學的元範。:: 現在只是無限小的一刹那,一下子就沉沒在過去。一個人當他計畫把一個較不滿意的現狀,變到較滿意的將來情況的時候,就察覺到時間。 哲學家們說,人在回憶中才覺察到時間

四、諸行爲之間的時序關係

行爲只有在一方面會是堅貞的:選擇那價値較大的,捨棄那價値較小的。

沉著鎭靜(presence of mind),被認爲是行爲人的美德。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思考,而且能夠敏捷地調整他的行爲,以適應環境的變動而不落後,他就是沉著鎭靜。如果把堅貞看作對於原有計畫的繼續遵守而不管環境的改變,那麼,沉著鎭靜和敏捷反應,恰好是與堅貞正相反的。

第六章 不确定

一、不確定與行爲

~如果人知道未來,他就無須選擇,也不要行爲。他就像一具自動機,只對刺激起反應,而沒有他自己的任何意志。~ ~» 未來的不確定,已蘊含在行爲這個觀念中。「人行爲」與「未來是不確定的」決不是兩件獨立的事情。它們只是一件事的兩個不同的說法。~

三、類的或然率

冷靜的推理就會使賭徒明白:買兩張彩票並不比買一張的機會更好,因爲彩票的全部彩金比它的全部銷售收入要小得多。如果他把全部彩票都買來,他一定要大大賠本。可是,每個買彩票的人總堅決相信,多買比少買好。他們不想想這個事實:因爲開賭的莊家相對於賭徒而言,總是操勝算的,你賭得愈多愈長,你損失的機會愈是確定。賭博之所以迷人,正由於它的不可預知和它的風險變化。

第七章 在这个世界里面的行为

一、邊際效用法則

~人,對於非常不同的滿足狀態以及得到這些滿足的手段,加以評値的時候,總是把所有的事物安排在「一個」等級表,而且在這些事物裡面,只看出它們對於他自己的滿足的相關聯。~ ~從食物得到的滿足,與從藝術品的欣賞後得到滿足,在行爲人的判斷中,是一個較迫切的或較不迫切的需要;評値與行爲把它們擺在一個等級表,這個等級表現出較強烈和較不強烈的需求。對於行爲人而言,他所評値的,只是這些事物與他自己的福利相關聯的程度,而不涉及其他。~

假設一個人有五個單位的貨物A,有三個單位的貨物B。他賦與五個單位A的等級爲1、2、4、7和8。賦與三個單位B的等級爲3、5和6。這個意思是:如果他必須在兩個單位的A和兩個單位的B之間加以選擇,他就寧可損失兩個單位的A而不願損失兩個單位的B

::» 這裡的「效用」一詞,只是指:使不適之感爲之消除的因素:: ~行爲人以爲:一物所能提供的服務有益於他自己的福利,因而把這種服務叫做該物的效用。就行爲學來講,效用一詞是當事人認爲一物會消除他的不適之感,因而賦與該物的重要性。~

::~有些事物之有主觀的使用價値,是因爲人們誤信它們有發生他所想望的效果的能力。相反地,有些事物確能發生所想望的效果,但人們不認爲它們有使用價値,這是因爲他們不知道這個事實。~::

::行爲並不衡量效用或價値:它只在不可兼得的事物之間作選擇。::

假若要對同質存量中一個單位予以估値,他就以全部存量中那個用途最不重要的單位的價値估之;也即憑邊際效用來估値。

儘管他可能把全部存量a的價値看得比全部存量b的價値較高,可是b的邊際價値可能高於a的邊際價値。

::邊際效用法則不是指的客觀使用價値,而是指的主觀使用價値。它不涉及某些東西引起一定效果的物理的或化學的性能,而只涉及那些東西與一個人自己所認爲的福利的相關性。它不涉及某些東西的價値,而只涉及一個人認爲從這些東西上面可得到的服務。::

假若我們要相信邊際效用是關於事物和事物的客觀使用價値,我們就不得不以爲,隨著可使用的單位數量的增加 (没搞清楚) ~依照這個法則,價値是靠期望中的服務的效用。至於效用遞增律,確也有這回事~ 有100根木頭的人,可能建造一間小屋以避雨,比一件雨衣要有用得多。但是,如果他可使用的木頭還不到30根,他就只能做一張床以避地面的潮濕。如果他有95根木頭,他就會放棄雨衣以換取更多的5根木頭。如果他只有10根木頭,他將不會放棄雨衣,即令可換約10根木頭。一個人如果只有200元的儲蓄,他可能不願意去做某種可賺約200元報酬的工作。但是,如果他的儲蓄到了2,000元,而他急於想買到非2,100元買不到手的一件東西,這時,他就很樂於接受這項工作,而且,即令它的報酬不是200元而是100元,他也樂於接受。所有這些例子,完全符合正確陳述的邊際效用法則 富人越来越富

三、作爲手段的人的勞動

::把人生的生理功能和表現當作手段來僱用,就叫做勞動::

::人之工作,是在使用他的力量和智能,作爲消除不適之感的手段::,是在以有目的地利用他的生命力,來取代自然的無所憂慮的消遣。

::每個人只有有限的精力可消耗,每一單位的勞動只能產生一有限的後果::。否則人的勞動將可無限使用;它將不是稀少的東西而不被認爲是消除不適之感的手段,而且也不必經濟地利用。

::勞動之所以要經濟地利用,只因爲它的量是有限的,不足以用來達成它所可達成的所有目的。::

::人們之願意勞動,只有在它的收益比閒暇的享受更迫切的時候。::

::工資不是爲消耗了的勞動而給付,而是爲勞動的成就而給付::,勞動的成就在質和量方面有很多的差異

四、生產

::行爲,如果成功了,達到它所追求的目標。它產生了結果。:: ::生産者不是創造者。人,只在思想方面和想像方面會有創造性的。::

生产不是物质上的,人的所有活动都会让宇宙整体熵减,但是对于局部小范围的个体是熵增,所以创造是主观的

::只有那指揮行爲和生產的人心才是創造的::。人心也屬於這個宇宙和自然;它是這個旣有的世界之一部份。把人心稱爲創造的,並非耽迷於任何形而上的玄想。我們之所以把它稱爲創造的,因爲我們只能把人的行爲所引起的變動,追溯到「理知指導人的活動」這一點上,過此我們就茫然無所知。生產不是物質的、自然的、和外在的什麼;它是個精神的和心智的現象。它必要的基本條件不是人的勞動與外在的、自然的力量和事物,而是「用這些要素作手段,來達成某些目的」的這個心的決定。::產生生產物的,不是辛苦工作的本身,而是辛苦工作者受理知的指導這個事實::。只有人心有消除不適的能力。

~馬克斯的信徒們以及唯物主義的玄學,把這些事情完全曲解。「生產力」不是物質的。生產是一精神的、心智的、和意理的現象。它是那受理知指導的人,爲著盡可能消除不適而採用的方法。使得我們的生活環境優於千年或二萬年以前我們祖先們的生活環境的,不是什麼物質的東西,而是精神的東西。物質的改變,是精神改變的結果~ 。

~當然,我們不知心是什麼,正如同不知道動、生命、電是什麼一樣。心只是一個字,用以指稱那個未知的因素。那個因素使人們得以完成他們曾經完成的東西:理論與詩歌,大敎堂與交響曲,汽車與飛機。~

第二篇 在社会脚骨力的行为

第八章 人的社会

一、人的合作

::社會,是協力一致的行爲,是合作。::

踏入社会,就是要和人打交道了,开始处理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了。

::由這樣協力一致的行爲而形成的複雜的相互關係的總稱,就是社會::

它以個人們的合作生活來代替他們的孤立生活。社會是分工,也是合作;人,以其行爲動物的資格,成爲社會動物。

::形成合作、社會、與文明,而把動物人轉變成「人」的這些基本事實,也即是「在分工下所完成的工作,比孤立工作更生產些」,而且人的理知能夠認知這個眞理。::如果不是如此,人們將永久停留在相互敵對的狀態,爲爭取自然界稀少的生活資源而成爲不解的仇敵。每個人不得不把其他所有的人看作敵人,爲求得自己的慾望滿足,必然與所有的鄰人發生不可解的衝突。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可能發展出同情。

~如果我假想一個世界,在那裡,分工並不增進生產力,則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什麼社會,也不會有什麼仁愛和友善的感情。~

~我們決不可忘記:人的社會之特徵,是有意的合作;社會是人的行爲之結果,也即,有意地要達成某些目的,因而有了社會~

::人的社會是心智的和精神的現象。它是有意地利用一個決定宇宙形成的普遍法則——「分工能提高生產力」這一法則——的結果。::

二、對於整體主義的和玄學的社會觀之批評

法律、道德律、和社會制度,再也不被當作神秘的天意而被尊重。它們都是人爲的,衡量它們的尺度,只是看是否便於增進人的福利。

三、分工

::基本的社會現象是分工以及它的對稱現象,合作。::

如同歐氏幾何的一個圓與其他同一直徑的圓之相等,分工就沒有任何好處。

::第一、人們做各類工作的能力,先天就不相等。第二、自然賜予的生產機會,分配得也不相等::

~::還有第三個事實,即,有許多工作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可完成,需要若干人聯合起來做::。其中,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是因爲單獨一個人的能力不足夠做這個工作。二是單獨一個人雖然可以作,但所需要的時間很長,以致要很遲才可得到結果,而不能補償所費掉的勞動。~

四、李嘉圖的協作法則

如果A是這樣地比B更有效率:他生產1個單位的p,需要3小時,而B則需要5小時;他生産1個單位的q,需要2小時,而B則需要4小時,於是如果A只生產q,讓B去生產p,則雙方都有利。如果他們每個人各有60小時生產p,60小時生產q,則A的勞動結果就是20p+30q;B的勞動結果就是12p+15q;兩人的合計就是32p+45q。但是,如果A只生產q,他就可在120小時當中生產60q,如果B只生產p,則可在120小時當中生產24p。他們活動的結果就是24p+60q,因爲p對於A而言有一代替率3/2q、對於B而言,有一代替率5/4,所以24p+60q的產出大於32p+45q。這就表明,分工有利於參與分工的各方。較有才智的、較能幹的、較勤勉的人和才智較差的、能幹較差的、勤勉較差的人合作,結果雙方都有利。從分工得來的利益總是相互的利益。

::促使原始社會和日常工作趨向於進步加強的因素,是人的行爲;而人的行爲之所以生氣蓬勃,是甶於人們察覺到在分工下勞動的生產力較大。::

::經驗吿訴我們:這個條件——分工下的勞動生產力較大——之存在,是因爲它的原因——人們生而不相等,以及地域間自然的生產資源的分配不一樣——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能夠了解社會演化的進程。::

比較成本法則

~就一國的居民而言,放棄某些較有利的(絕對地和技術地)機會之利用,而輸入在別國在較劣的(絕對地和技術地)條件下所生產的貨物,是更有利的。這種情形,類似一位外科醫生爲著淸潔手術室和器具,僱一個做這種工作還不如他自己的人來作,而他自己完全專心於他更優越的外科。這樣對於他還是有利的。~

五、分工的一些效果

::分工是人對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有意識的反應。同時,分工本身又是引起差異化的一個因素::

~分工把一些生產過程分裂成許多小的工作,其中又有許多小的工作可以用機械來做。正因爲如此,機械的利用,才成爲可能:也正因爲如此,生產技術才會有驚人之改進。機械化是分工的結果,是分工的最大成就,而不是分工的動機和源泉。~

六、在社會裡面的個人

::社會給與個人的特惠之一,是不管有沒有疾病或殘廢,都可生活下去。::

  1. ~在人的生物演化上,沒有一個「自然的」標準來確定怎樣是好的、怎樣是不好的。任何選擇標準,都是武斷的、純主觀的。簡言之,是個價値判斷。所謂「種族進步」和「種族堕落」這些名詞,如果不是對人類前途的某些特定計畫而言,都是無意義的。~
  2. 无论先天素质如何差的人,都可以生存,都可以遗传。

~自然選擇的消滅力量,在社會情況下大大地減低。因而有些人說,文明趨向於降低社會份子的遺傳品質。~

七、大社會

~社會不只是相互作用或相互影響。在宇宙的一切部份之間都有相互影響:狼和它所呑噬的綿羊之間,病菌和它所殺死的病人之間,墜石和它所碰上的東西之間,都有相互影響。他方面,::社會所涉及的相互影響,是指人們爲要達到各人的目的而彼此採取的合作行爲。::~

八、侵略與破壊的本能

~所有本身的衝動都是不受理知檢討的,因爲理知只管達成目的的手段,而不管最後的目的。~

馬爾薩斯講過,自然沒有給任何生物的生存權,生活資料是有限的,他並且說,人們如果漫不經心地縱慾於生殖,將永久不能超出飢餓的邊緣。他斷言,人類文明與幸福所能發展的程度,決定於人以道德節制性慾的程度。功效主義者之反抗武斷的統治和特權,並不是因爲它們違反自然法,而是因爲它們有害於大家的福利

::他們之主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不是因爲人是平等的,而是因爲這樣的政策有利於大家的福利。::

第九章 观念的功用

一、人的理知

~思想的,總歸是個人~

~思想本身則是個人的成就。我們有聯合的行爲,沒有聯合的思想。我們只有「保存思想,並把思想傳遞給別人,以刺激他們思想」的傳統。可是,人沒有其他的方法占有前輩的思想,除掉一再地去思想它們。自然,他可以根據前人的思想再向前想。傳統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思想與語言相聯,語言也與思想相聯。概念體現於名詞。語言之爲思想的工具,正如同它之爲社會行爲的工具。~

~思想與觀念史是在世代與世代間的談話。後代的思想產生於前代的思想。如果沒有這種刺激,知識的進步就不可能。爲後人播種而在前人耕耘的土地上收穫,這種不斷的演進,也表現於科學和觀念史的上面。我們承襲於祖先的,不僅是一些構成我們物質福利的財貨;我們也同樣地承襲了一些觀念、思想、理論和技術,我們的思想因此而益豐富。但是,思想總是個人的顯現。~

二、世界觀舆意理

~如果把那些指導某些個人和集團的行爲的一切命題和理論,看作一貫的複合體,而盡可能地把它們納入一個體系,也即一個周全的知識體系,那麼,我們就把它叫做一個::世界觀::~ 。

一個世界觀,如同一個理論,是對一切的一個解釋:如同一個行爲規律,是關於消除憂慮的最好方法的一個意見。所以,一個世界觀一方面是一切現象的解釋,另一方面是一種技術。「解釋」與「技術」這兩個名詞,都是廣義的。::宗敎、形而上學和哲學,其目的都是要提供一個世界觀。它們解釋宇宙,它們敎人們如何行爲。::

~一個政黨總會主張某種手段。推薦某些政治方法,而排斥所有的其他方法與政策。一個政黨~::一個政黨是一些急於想用同一方法,以達成共同目的的人們的結合體::

::各黨派之間的區別,不在目的方面,而在手段方面。他們都自以爲是在企求大多數人的最高物質福利。::

Man has only one tool to fight error: reason. ::人,只有一個工具可以戰勝錯誤:理知::

三、權力

於是,權力的定義就是:權力是指揮別人行爲的力量。有權力的人,其權力是來自意理。只有意理才能賦與一個人得以影響別人選擇和行爲的力量。一個人只有在一種情形下才可成爲領袖,即有一種使別人馴服的意理在支持他。 ~所以,權力不是物質的有形的東西,而是一道德和精神現象~ 。一個皇帝的權力靠的是他的臣民接受君主政制的意理。

一個持久的政治制度,一定要建立在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意理上

四、改善論與進歩

~進步與退步的觀念,只有在目的論的思想體系裡才有意義。在這樣的一個架構內,把那趨向於所追求的目標的動態叫做進步,相反的趨向叫做退步,~

第十章 在社会里面的交换

一、獨自的交換與人際的交換

::行爲,在本質上總是某一種情況換另一種情況::

Do ut des dō ūt dās . dō ut des .

“I give so that you may give.”

::社會的公式是:爲取而與::(do ut des)

二、契約的拘束舆控制的拘束

::社會合作,有兩種不同的形態:一是靠平等契約的合作,一是靠服從命令的合作。::

三、計算的行爲

~所有的行爲學範疇,都是永恒的、不可改變的,因爲它們是獨特地被人心的邏輯結構以及人的存在之自然條件所決定的。~

第三篇 经济计算

第十一章 不用计算的评值

二、價値價格原論中的虚構——直接交換

::我們必須認淸:評値的意思是取此捨彼。::

第十三章 作为一个行为工具的经济计算

一、作爲一個思想方法的經濟計算

但是,美和善的崇拜,智慧和追求眞理,並不因計算的心靈而受阻。至於經不起嚴肅批評的東西,只是浪漫的遐想。頭腦冷靜的計算者,是夢想家的嚴厲懲罰人。

第四篇 市场社会的交换学或经济学

第十四章 交换学的范围和方法

一、交換學的問題之界定

::~經濟學所不得不講的只是:因爲人的生活受限於自然因素,所以他必定遇著一些問題,經濟學就是處理這些問題的。它處理人的行爲,也即,處理那些盡可能的消除不適之感的自覺的努力。~::

~關於那些不可實現的事象,甚至爲人的理知所不能想像的無限機會的宇宙,在經濟學裡面沒有什麼可說的。如果眞有這樣一個世界,那裡就沒有什麼價値法則、沒有稀少,也就沒有經濟問題。這些事情都沒有,因爲那裡沒有什麼選擇要作、沒有行爲,也沒有要用理知來解決的事情~ 。繁殖在這樣一個世界的東西,決不會發展出理知和思考。如果我們能爲我們的子孫造就這樣一個世界,那些受賜的子孫將會體驗他們的思考力之退化而漸渐變得不成其爲人。因爲::理知的基本任務是要對抗自然加給人類的限制,是要和「稀少」抗爭。行爲和思想的人,是「稀少」世界的產物。::在這個世界裡面,凡是可得到的福利,都是辛勞和困苦的獎品,都是通常所說的「經濟」行爲的獎品。

三、純粹的市場經濟

~行爲中的人,是一個單元。獨資經營的商行老闆,有時忘掉了做生意與做善事之間的界線。~ ~如果他想援助一位窮困的朋友,體貼的情感會促使他解除這位朋友依賴救濟過活的窘愧心情,而在他的商行裡面爲他安排一個職位,儘管他並不需要這位朋友的幫助、或者可以用較低的待遇僱用同等的助手。在這種情形下,支付的這筆薪金,在形式上是營業費用的一部份,事賁上是這位老闆的所得的一部份開支。從正確的觀點看,這是消費,而不是用來增加商行收入的經費~ [6]。

::人們有這樣的一個傾向:只看到有形的、可見的,和可以計量的東西,其餘的一切,都忽略掉了::

::一個人所作的事,總歸是爲的增進他自己的滿足。在這個意義下,我們使用「自私自利」(selfish)這個名詞,而強調行爲總是自私自利的::

::如果一個人樂於去昂貴的場所,而不去較便宜的地方,爲的是喜歡在一位公爵的鄰近呷雞尾酒,我們可以批評他可笑的虚榮心。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說這個人的行爲不是爲的增進他自己的滿足。::

::即令某一行爲,其直接目的在於改善別人的生活情況,也是自私自利的行爲。因爲這個行爲者覺得使別人吃比自己吃更舒服些。他的不適之感是由於看見別人飢餓而引起的。::

::經濟學不涉及價値判斷。它的目的在於認知某些方式的行爲所獲致的一些後果。::

现代中式家长

~那個想把人當作一個有目的的養育制度的材料的人,他自己就會擅攬專制的權力而把國人作爲手段,以達成他自己的目的。~

不要替定义快乐。这过程其实是自我满足。

什麼事物使人更快樂,什麼事物使人較少快樂,這其間的價値判斷,人各不同。一個人對於別人的滿足所作的價値判斷,其內容與這位別人的滿足毫不相干。實質上,這種價値判斷不過是說:這位別人要如何如何才可使這位作價値判斷的人更滿足。那些爲全社會尋求最大福利的改革家們吿訴我們的,實質上只是說:一般別人的情況要怎樣怎樣才最使他們適意。

五、靜止狀態與均匀輪轉的經濟

::處理行爲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想像行爲的最後目的在於實現一種再也無須行爲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實現,或者是因爲所有的不適之感都已消除了,或者是因爲再進一步消除它已不可能了。所以,行爲是趨向於靜止,趨向於沒有行爲。::

七、交換功能的統合

~::歷史是按照人們所追求的目的,和他們爲達到目的而採用的手段來把人分類::~

::行爲一定會受每一有關變動的影響。因爲行爲必然是爲的要影響一個未來的情況(即令只瞬息間的最近未來),所以它的結果如何將决定於對於未來的預測是否正確[13]。所以,行爲的後果總是不確定的。行爲總是投機::

::用在交換學的「企業家」一詞是指:專從每一行爲的不確定性這方面來看的行爲人。用這個名詞的時候,決不可忘記:每個行爲都嵌在時間的流變中,所以必然是一投機。資本家、地主、和勞工,必定是投機者。在考慮預測的將來需要時,消費者也是投機者。可是,天下事往往事敗垂成。::

第十五章 市场

一、市場經濟的一些特徵

::市場經濟是一個生產手段私有而行分工的社會制度。每個人爲他自己的利益而行爲;但每人的行爲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同時滿足別人的需要。在行爲中的每個人都是在爲別人服務,從另一方面看,每個人都在接受別人的服務。每個人本身旣是一個手段,也是一個目的:就他自己說,每個人是一最後的目的,對於別人而言,在別人爲達成他們的目的而作的努力中,他是一個手段。::

::市場不是一個地方、一件東西,或一個集體的存在。市場是一個過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個人,在分工合作下的行爲之相激相盪而發動的。决定這個——不停地變動的——市場情況的力量,是這些人的價値判断,以及這些價値判斷所指導的行爲。::

::每一時刻的市場情況就是那時的價格結構,也即是,那些想買進和想資出的人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全部交換率。::

~::市場現象中沒有什麼神秘的、非人的東西。市場過程完全是人的行爲結果。每一市場現象都可溯源於這個市場社會成員們的某些確定行爲。::~

二、資本財舆資本

~賺取的那些複雜財貨的全部,以貨幣來估値,而這一總額——資本——就是經濟計算的起點。賺取行爲的直接目的在於增加、至少保持這項資本。在一確定期間可用以消費,而無損於資本的那個金額,就叫做所得~

~::如果消費超過了所得,那差額就叫做資本消耗。如果所得大於消費額,這個差額就叫做儲蓄::~

~計算所得額、儲蓄額、和資本消耗額,是經濟計算的主要工作。~

经济计算,不仅限于经济,而是一种人类普遍拥有的能力

~每個行爲人在其計畫或預謀某一行爲時,總會想到資本與所得的關係。即使最原始時代的農夫也會模模糊糊地意識到現代會計人員所說的「資本消耗」那種行爲所會招致的結果~ 。

~獵夫不願殺射一條懷孕的母鹿,最殘忍的軍人在砍倒一棵果樹時也覺得心有不安,這都是受了資本與所得這種考慮之影響的心理狀態。這種考慮在古老的法制中曾表現於「受益權」和其類似習慣。但是,只有那能夠藉助於貨幣計算的人們,才會明明白白看出資產與來自資產的利益之間的區別,而且把這個概念應用到各類各級的財貨和勞務。~

三、資本主義

~市場經濟制度從來沒有充份而純粹地試行過。但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西方文明的軌道上,大體上有一個總趨勢,那就是,趨向於廢除那些妨礙市場運作的法制。~

市场经济

它是人們努力調整自己的行爲,以適應他們所不能改變的旣定環境的結果。它好像是個戰略,人們已經很成功地運用它從野蠻進到文明。

資本主義是一種過渡現象,是歷史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從資本主義以前的時代,轉到資本主義以後的未來的一個過渡而已。

四、消費者主權

::誠然,在市場裡面,不同的消費者不是享有同等的投票權。富人的投票比窮人的多。但是,這種不平等的本身是以前投票的結果。::

~在純粹市場經濟裡面,要成爲富人,必須好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一個富人要想繼續保有他的財富,也只有靠繼續以最有效的方法爲消費者服務。~

五、競爭

~::在自然狀態下,不能和解的利益衝突,到處都是::。維持生存的資料是稀少的。生殖率趨向於超過食物的產出率。只有那些最適於環境的植物和動物才能維持生存。飢餓與掠奪之間的敵對,難解難分。~

~在分工下的社會合作,消除了這種敵對。它以協力相關替代彼此敵對。社會的組成份子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下聯合起來。~

「社會競爭」

個人們爲爭取最有利的地位而作的努力

包括货币吧

競爭的意思並不是說,任何人可以僅靠摹仿別人所作的事情就可致富。它的意思是:以提供質較美或價較廉的東西爲消費者服務的機會,不因爲旣得利益者享有的特權(免於創新的傷害的特權)而受限制

六、自由

资产阶级的英语“bourgeoisie”来自法语,源于意大利语的“borghesia”,而后者又是源于从希腊语“χωριό”演化而来的“borgo”,意思是村庄。因此“borghesia”就是指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

~布爾喬亞~ 。

~在自然狀態下沒有所謂自由。自由這個名詞不能有意義地用在自然狀態下的任何現象。無論人做什麼,他決不能擺脫自然界給他的限制。如果他想在行爲上成功,他必須無條件服務一些自然法則,否則他的行爲就得失敗~ 是人际关系 不是自然

::自由總是指的人際關係。一個人如果能夠不受別人的任意支配而好好地活下去,他就是自由的::

::人不是生而自由的:他所可享有的自由是社會給他的。只有一些社會條件能造就一個軌道,讓他在這個軌道的範圍以內享有自由。::

在一個極權統治的社會裡面,留給個人的唯一自由,是那無法剝奪的自殺的自由。

在他們的心目中,政府萬能就是充份自由。

::市場經濟裡面,關於個人滿足的事情,他本人就是最高的裁決者。::

::個人按照自己的計畫安排他的生活,能夠這樣做到什麼程度,他在這個程度內就是自由的::。

七、財富與所得的不平等

所以才有民主党与共和党

::自由不能和財富所得的平等相容::

因此 自由平等是对立的

~::如果沒有一個方法使各個人對於聯合生產的努力負起責任,社會分工制就無法實行。如果這個責任不靠巿場價格結構和它所引起的財富與所得的不平等的激勵,那就必須用警察的力量來直接強制。::~

八、企業家的利潤與虧損

::利潤,就它的廣義講,是來自行爲的利得;::

::謀取利潤,一定是任何行爲所追求的目的::

::每個人從他的行爲方面得到一種心理的利潤,否則他將不會有所行爲::

十一、選擇的過程

至於那些自吹自己有道德的店員和工人們,則是自欺以自慰。他們不承認他們曾經被國人——消費者——考驗過而發現他們不行。

第十六章 价格

一、定價的過程

::交換的雙方都覺得收進的比付出的較多的時候,交換率就決定了。::

人們因天賦的和後習的不平等,因而他們對於環境的適應也各人不同。

。::交換學所討論的市場,其中的人們對於一切變化的了解是彼此不同的,而且,即令他們有了同樣的信息,彼此的評價也不一樣。::

二、評値和估價

::決定物價的最後原因,是消費者的價値判斷。物價是人們對各物所作的評値不同而形成的結果。價格是個社會現象,是所有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對各物評値而起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

交易深度

~每一個人,在購買或不購買,出賣或不出賣的時候,對於巿場價格的形成都發生他那一份的影響。但是,市場愈大則他的那份影響就愈小。所以,市場價格結構,自個人看來,似乎是一旣定的事實,而他必須調整自己的行爲以適應。~

::每個當事人對他收到的財貨所給的評値,總高於對他付出的財貨所給的評値::

::交換率,也即價格,不是評値相等的結果。相反地,而是評値參差的結果。::

::「重点」多读几遍这段,思考下比特币的估值与价值~::

估價必須與評値明白區分。估價決不依賴估價者的主觀評値。他並不注意於有關貨物的主觀的使用價値,而注意於預測市場所將決定的那些價格。評値是一價値判斷,以不同的値表示之。估價是對將要到來的事實所作的預測。估價的目的,在於確定某一特定的貨物在巿場上將賣什麼價錢,或者說,將要多少錢才可買到這一特定貨物。 但是,評値與估價是密切關聯的。一個自給自足的農夫,是把他賦與各種「解除不適之感的手段」的重要性直接加以比較,這是他的評値。一個在市場上做買寶的人的評値就不同了,他不得不注意市場價格的結構;市場價格靠的是估價。爲要知道一個價格的意義,我們必須知道那項有關金額的購買力。總而言之,我們必須熟習我們所想取得的那些財貨的價格,並且要靠這個知識來形成對於它們未來價格的看法。如果一個人在說到那已經買到的某些貨物的購買成本,或說到那將要計畫購買的某些貨物的購買成本的時候,他是以金額來表示這些成本的。但是,這項金額在他的心目中是代表他能夠用它而取得其他財貨,因而享有的滿足程度。::評値是個迂迴的過程,它要經過對市場價格結構的估定;但是,它的目的終歸是把幾個可以彼此替代的解除不適之感的方法加以比較::。

二、對於若干普遍誤解的觀察

貨幣量的變動決不會同時、同程度地影響所有貨物和勞務的價格,

::對於巿場的交換率之形成發生作用的,是需求,其強度完全決定於價値判斷的一個主觀因素,而不是任何客觀事實、任何可引起某一後果的力量。::

第十七章 间接交换

三、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

~交換媒介是這樣的一種財貨,人們取得它旣不是爲的自己消費,也不是爲的用之於生產,而是爲的將來拿它交換那些可用以消費或用以生產的財貨。~

黄金的储藏价值,阿鲁纳齐,蜥蜴人

貨幣是交換媒介。它是銷路最好的財貨,

貨幣與可賣的財貨之間的交換比率之發生變動,是貨幣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動而引起的。

四、貨幣購買力的決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

物價的不斷上漲是一福利:對於後者,是一災難。

::貨幣量的變動對於物價的影響是參差不齊的::

时间经过中的行为

一、時間評値的透視

~行爲人會區別兩個時間,一是慾望得到滿足以前的時間,一是滿足在繼續的時間~

二、作爲行爲之一必要條件的時間偏好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覆是:行爲人不是僅就時期的長度來給時期評値。他爲消除未來的憂慮而作的選擇是受「較早」和「較遲」這個範疇指導的。時間對於人,不是一個只有長度可計的同質的東西。它不是長度方面的「較多」或「較少」,::它是一股不能倒流的流,其中的一些片斷,按照它們距評値和決定的時刻之或近或遠而顯現於不同的展望中,在較近將來的一個慾望之滿足,在其他事物不變的條件下,比一個在較遠將來的滿足更受重視。現在的財貨,比將來的財貨更有價値。::

::時間偏好是人的行爲的一個絕對必要因素。我們不能想像一種行爲不是把近期的滿足看得比遠期的更重要。慾望滿足這件事的本身,即意涵目前的滿足重於後來的滿足。::如果一個人不是把近期的滿足看得比遠期的更重要,他就永遠不爲滿足慾望而消費。他永遠是累積而不消費享受。今天他不消費,明天也不消費,因爲到了明天,他又同樣地作了。

對於時間偏好的一般有效性持反對論的人們,未能解釋爲什麼一個人不總是把今天可用的一百元的總額拿去投資,即令這一百元在一年以內會增加到一百零四元。很明顯地,今天消費這筆錢的這個人之所以作此決定,是由於一個價値判斷,即他對現在一百元的評値高於一年後一百零四元的評値。但是, ~即令他選擇投資這一百元,其意義並不是他寧可捨今天的滿足換得以後的滿足,而是他對今天一百元的評値低於一年以後一百零四元的評値~ 。在資本主義經濟裡面,由於金融機構的完備,即令極小的金額也可用以投資,在這種情形下,今天花費的一文錢就是當前的滿足比後來的滿足有較高評値的明證。

凡是想活得更久一點的人,最重要的,是在中間時期特別注意生活的保健。爲著較遠將來任何慾望的滿足

龐巴衛克宣稱,生產期的每一延長都要靠這個條件:「要有一批在數量上足夠的現在財,可用以渡過從準備工作的開始,到它的產品收穫這段延長了的中間時期」[3]。「足夠的數量」這個說法,要加以說明。它不是指一個足夠維持最低生活的數量。這裡所說的數量,必須大到足以使下述的慾望全部得到滿足,即:在等待期當中,其滿足被認爲比那更長的生產期所將提供的利益更爲重要的那些慾望。如果這個數暈不夠這樣的話,則把生產期縮短就顯得有利

~時間偏好是指對於相同的消費束,行為主體總是偏好現在甚於將來,時間偏好率就等於現在消費與將來消費的邊際替代率。其理論核心內容是人們存在時間偏好的原因及時間偏好率隨時間變化的特征。作為跨期決策最重要的變數之一,時間偏好廣泛涉及消費、儲蓄、投資、增長等領域。~

  ::通俗地說,“時間偏好”是指“現在就要、還是以後再要”::。“時間偏好”是一個實證性很強的中性化概念,在經濟學奧地利學派中,從卡爾·門格爾、歐根·龐-巴維克、路德維希·米塞斯,到穆瑞·羅斯巴德和法蘭克·菲特,這些經濟學家都用“時間偏好”來強調各種原因驅動下個人行為的時間體現,包括用它來解釋“利息”和“貼現”,漢斯-赫爾曼·霍普更是突出地用它來分析不同制度下的個人行為。

  ::一個人會儲蓄多少是由他的時間偏好決定的,時間偏好是指他偏好現在的滿足勝於未來的同一滿足的程度。時間偏好同樣是一個主觀因素。時間偏好因人而異,而且,對於同一個人,也會因時而異。::一個人30歲時的時間偏好可能會低於他80歲時的時間偏好。30歲時為了省錢為新家庭購置住宅,他可能非常願意推遲到阿爾卑斯山旅游,然而到了80歲時,他很可能會想,“嗨,我最好現在就到那裡。”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存在某種隨著人們年紀增長決定他們時間偏好的函數。時間偏好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同樣是可能的:30歲時,一個人可能想的是“活在當下”,而到了80歲,他全身心致力於為後代攢錢[1]。

  說一種時間偏好程度優於另一種是沒有經濟意義的。因此,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不存在“正確的”儲蓄水平。有的人也許想“活在當下”,有的人則為設立一個永久捐助基金而儲蓄。經濟學不能說其中一人錯了,另一人是正確的。

時間偏好理論

~至於守財虜連最低限度的食物費用都捨不得支付,這種極端的例子是代表一種病態,生命力枯竭的病態。這正如同怕把細菌吃進去而絕食的人一樣,正如同怕遇到危險的事情而自殺的人一樣,正如同怕睡著了有不測之禍而失眠的人一樣。~

三、資本財

::現在的慾望之滿足被認爲比將來的更迫切,當現在的慾望一滿足,人們馬上就開始把那可利用的消費財儲蓄一部份,以備後來的消費。這種延遲消費,使一些爲期較遠的目的可能達成。::

::蓄是增進物質福利以及促其繼續不斷增進的第一個步驟。::

消費的延緩以及爲後來消費而作的消費財存量的累積,即令沒有較長生產期技術優越性這個誘因,也會有人實行的。較長時期生產過程的較高生產力,更大大地加強了儲蓄傾向。減縮當前的消費而引起的犧牲,到後來不僅是因消費那些儲蓄下來的財貨而得到彌補,而且它也開闢了一條途徑,經由這條途徑,將來有更豐富的供應,而且還可得到「假若沒有這種犧牲就根本不會得到的」一些財貨

我們比前輩的人更富足,這是因爲,我們有了他們爲我們累積的一些資本財

::在這不斷的財富生產的過程中,每一成就都是基於前輩人的儲蓄和其準備工作::

六、過去對於行爲的影響

~資本財是個保守的因素。它們強迫我們調整我們的行爲,以適應我們自己以前的行爲和歷代祖先們的思想、選擇、以及行爲所造成的那些情境。~

◆ 八、投資者的流動性

~現在有個趨勢,是要在這樣的純粹投機與眞正穩健的投資之間,劃出明顯的界線。其實,這兩者的區別只是程度上的問題,決沒有非投機的投資這麼一回事。在一個變動的經濟裡面,行爲總涉及投機。投資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但是,它們總是投機。情況的劇烈變動,會使壞的投資變成通常認爲的安全投資。~

投資者的流動性表現於所謂「資本逃避」這個現象。一些個人投資者能夠脫離他們所認爲不安全的投資,倘若他們準備接受已由市場反映出來的損失。於是,他們就可免於進一步的損失,而把那損失轉移到對於將來的有關價格預測得較不準確的那些人身上。資本逃避並不是把不可改變的資本財從它們的投資部門撤回,它只是所有權的改換。

利率

一、利息現象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ime preference is a category inherent in every human action. Time preference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phenomenon of originary interest, i.e., the discount of future goods as against present goods.

::我們曾經指出:時間偏好是人的行爲中固有的一個元範。時間偏好出現於原始的利息現象,也即,未來財相對於現在財的那個折扣。::

~因爲消費財是現在財,而生產要素是生產未來財的手段,又因爲現在財的評値較高於同類、同量的未來財,因而被分派的數額落在有關的消費財的現在價格之後。即令在假想的均勻輪轉的經濟結構裡面也如此。這個差額就是原始的利息。~

二、原始利息

::人們對立即的慾望滿足所給的價値,與對將來的慾望滿足所給的價値,是不同的。利息是這兩個價値的比率::

~人們不是因爲有利息而儲蓄、而累積資本。利息旣不是儲蓄的促動力,也不是對於不立即消費這個行爲的報酬或補償。它是現在財與未來財彼此評價間的比率。~

这是人们对于延迟的满足所愿意付出的一个程度

::原始利息是人的行爲的一個元範。任何對外在事物的評價,都有它在發生作用,原始利息永不消滅。::

~假若有一天大家相信世界的末日就要到來了,大家就不爲未來的慾望滿足打算。生產要素在他們的心目中成爲無用、無價値的東西。這時,未來財相對於現在財的折扣不僅是不消失的,而且這種折扣還要大大地提高。另一方面,原始利息的消滅就是意謂人們完全不重視立即的慾望滿足。這是意謂,他們願意放棄今天、明天、一年或十年當中可得到的一個蘋果,換那一千年或二千年後可得到的兩個蘋果。~

~只要這個世界不變成一個無所不有的安樂鄉,人們總是要面對「稀少」這個問題,而必須行爲,必須講求經濟;他們不得不在立即的滿足和較遠將來的滿足之間作選擇,因爲:前者也好,後者也好,都是不能充份得到的~

::「我們不爲將來準備得更豐富」這個事實,就是我們在立即的滿足與將來的滿足之間,權衡輕重的結果。經過權衡而得到的比率,就是原始利息。::

所以需要利息计算

把稀少的生產要素從那些可以滿足消費者所認爲更迫切的慾望的用途拉過來。

三、利率的高度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果均勻輪轉的經濟結構所依據的那些假設都具備的話,原始利率等於今天的一定金額與以後某一時日的被視爲等値的一定金額之間的比率。

五、利息的計算

企業家的活動,趨向於在整個市場經濟裡面建立一致的原始利率

利息、信用扩张和商业循环

一、一些問題

各個人的財富和所得所受到的影響,又會影響到那些決定原始利息的因素

二、市場毛利率中的企業成份

money cannot beget money

「錢不能生錢」(pecunia pecuniam parere non potest)這句成語

工作与工资

一、內向的勞動與外向的勞動

~一個人可能爲種種理由去克服勞動的負效用(也即放棄閉暇的享受)。~

~» 第一第二和第三類的勞動,是因爲勞動負效用的本身——不是它的產品——提供滿足。~

~» 辛勤勞苦不是爲的達到在過程終點的一個目的,而是爲的這個過程的本身。~

~» 爬山的那種辛苦不會直接使他快樂;它有勞動負效用。但是,正由於克服了勞動的負效用,所以他得到滿足。較不費力的下山,並不給他較大的快樂,而是給他較小的快樂。~

◆ 二、勞動的喜悅與厭惡

人們不會爲了附隨勞動的那份喜悅而甘受勞動的負效用,而是爲了它的間接滿足。事實上,勞動的喜悅大都是以該勞動的負效用爲先決條件。

勞動的喜悅來自下面幾個源頭:

一、對於勞動的間接滿足之期待,預先想到成功和收穫而喜悅。

在做工作的時候,工人對於自己的技能和其產品會產生一種美的欣賞而喜悅。

在完成一件工作以後,工作者因想到已經成功地克服了所有的辛苦和煩難而喜悅。

四、有些種類的工作可滿足某些特殊的願望。

靠工资绑住员工的企业

現代的工業制度並不專心於增加勞動的喜悅,它靠物質方面的改進。有了物質方面的改進,對於它的僱工們作爲工資收入者也好,作爲消費者和產品的購買者也好,都得到利益

一個工人,如果他自己覺得:「使他們甘受勞動負效用的,不是他自己對那約定的報酬有較高的評値,而只是不公平的社會制度」,那麼,他就開始恨他的工作了。

勞動的喜悅決不能代替勞動的間接報酬。要使人做更多、更好的工作,唯一的方法是給他更高的報酬。若以勞動的快樂來誘惑他,那是無效的

四、交換論上的失業

::引起失業的,是那些想賺得工資的人們能夠等待,而且是在等待::

::在自由市場上,失業總是自願的。在失業者的心目中,失業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 九、勞動市場

驳 「工人有權取得勞動的全部產品」

凡是人爲的東西決不能看作完全是勞動的產品。它們都是勞動和一些物質生產要素經由有意地結合而製造出來的。

非人的原始的生产要素

三、邊際以下的土地

因而李嘉圖認爲,邊際土地(也即在耕種中的最差的土地)不產生地租[7]。邊際以下的土地,如果沒有人預料在不久的將來會被利用的話,那就被視爲毫無價値。

。鑛藏的開採,只做到開採時所必須僱用的那些勞動和資本沒有更迫切的用途爲止。所以,有些邊際以下的鑛藏完全沒有利用。

◆ 五、土地價格

土地不僅產生營養我們身體的食物;最重要的,它也產生道德的和精神的文明力量。

城市的人來冒險爬登山峰而帶來了一些金錢來花的時候,山地人纔改變他們的想法,最初前來爬山和滑冰的那些人,是被當地的土著嘲笑的,那,,他們尙未發現他們可從這種奇怪的行爲得到利益。

自然的愛好和美麗風景的欣賞,不是鄉下人的事情,是城市的居民帶到鄉下去的。

市场的基料

一、理論與基料

行爲學的基料是:行爲人身心方面的一些特徵,他們的願望和價値判斷,以及他們爲適應環境而調整自己,以達成他們所追求的目的而發展出來的那些理論、學說、和意理

認知和預測是知識的全體所提供的。科學的各個部門所提供的,總是片斷的知識;它必須以所有其他部門研究的成果來補充。

二、權力的作用

人是絕對地受制於他所生活的環境中的自然條件。在行爲中,他必須把他自己調整得適於自然現象;自然現象的規律性是不會遷就他的。人之所以不得不行爲者,正是因爲自然對於他的生活福利之賜與是稀少的

看出了大衆接受的見解和習俗是錯誤的那些人,必須作這樣的選擇:或者隨波逐流以求行爲的順利,或者甘犯大衆的偏見、迷信和傳統,而蒙不利。

在行爲中,人是受意理指導的。他在一些意理的影響下選擇目的和手段。一個意理的威力或是直接的或是間接的

三、戰爭舆征服在歷史上發生的作用

  1. The Historical Role of War and Conquest 三、戰爭舆征服在歷史上發生的作用 Many authors glorify war and revolution, bloodshed and conquest. Carlyle and Ruskin, Nietzsche, Georges Sorel, and Spengler were harbingers of the ideas which Lenin and Stalin, Hitler and Mussolini put into effect. 許多作家讚美戰爭和革命,流血和征服。卡萊爾(Carlyle)和拉斯金(Ruskin)、尼采、喬治斯·索里爾(Georges Sorel)和史賓格勒(Spengler)都是列寧和史達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所付諸實行的那些觀念的先鋒人物。 The course of history, say these philosophies,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mean activities of materialistic peddlers and merchants, but by the heroic deeds of warriors and conquerors. The economists err in abstract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short-lived liberal 這些哲學家是說:歷史的行程不是決定於孜孜求利的行商坐賈們那些卑賤的活動,而是決定於鬥士和征服者的英雄事業。他們認爲:經濟學家錯在從短暫的自由時期的經驗,抽繹出他們認爲普遍有效的—套理論,這個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的時代,民主的、寬容的、自由的時代,把一切「眞正的」、「永恆的」價値置之不理的時代,庶民最高的時代,現在是在消失中,而且永不再來了。

四、經濟學所處理的實實在在的人

人,的確不是一個完善的東西。人性的弱點,汚染到所有的人類制度,因而也汚染到市場經濟。

五、調整時期

市場基料的每一變動,對於市場都發生一定的影響。在所有這些影響完全結束以前,也即,這個市場完全調整到新的情況以前,要經過一個一定長的時期。

經濟學研究之所以開始,是因爲有些聰明人想到,一件事情的較遠後果會不同於頭腦最簡單的人所看得出的較近後果。經濟學主要的功績,是發現了一些長期的後果,而這些後果迄今未受一般觀察者和政治家的注意。

~行爲的目的在於,以更滿意的情況替代現在的情況。至於某一特定行爲的結果是不是被認爲更滿意,那就要看對於它的一切後果——短期的和長期的——的預測是否正確了。~

六、財產權的限制以及外部成本與外部經濟的一些問題

如果一個人的行爲結果不僅有利於自己,而且也有利於別人,那有兩種可能的情形。

一、作計畫的行爲者認爲,他所期待的對於他自己的那些利益是很重要的,以致他情願支付這個計畫所必須的全部費用。

二、一個計畫所需要的費用是很大的,以致因這個計畫而得到利益的人們,誰也不願意全部承擔。於是,這個計畫的實現,只有靠分享其利益的人多到足夠分攤這全部的費用的數目。

第二十四章 利益的和谐与冲突

一、市場上的利潤舆虧損的最後根源

这是错的 因为 在一個未受束縛的巿場社會裡面,一個人之所以獲得利潤,不是由於他的同胞們的困境或苦難,而是由於他減輕或完全消除同胞們的不適感。

市場情況反覆無常的變動,使經濟制度不能成爲均勻輪轉的經濟而一再地產生企業利潤和虧損,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吃虧

傷害病人的是那些病,而不是治病的醫生。醫生的利得不是來自疾病的流行,而是來自他給病人的診治。

::利潤的最後根源,總是關於將來的遠見。比別人看得遠、看得準,而又能把自己的活動調整到適於將來的市場情況的人們,賺得利潤,因爲,他們能夠滿足大衆最迫切的需要::

如果買者和賣者都不認爲,在當時的情形下,交易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的行爲,他們就不會實行交易。

::交易總歸是買賣雙方都有利的::

~「一個人的利得是別人的損失」這個說法,適用於盜竊、戰爭和刼掠。盜竊的贓物就是失主的損失,但是,戰爭與商業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把戰爭與對外貿易相提並論是如何地荒謬

「對外貿易的目的在於把外國人弄窮。」[3]——的勢力。揭發這種武斷和其他類似的一些幻想和錯誤的根源,這是歷史研究的工作

二、生育節制

~只要增加的人口就業後的報酬,超過人口增加的比例,那就是利益和諧而不會利益衝突。~

因为资源有限,人会不断的竞争

馬爾薩斯的人口法則

如果戰爭再起,資本主義世界的研究人員,總會走在只知道抄襲模仿的那些民族的前面。

出生率低下 本质还是经济问题

在市場經濟裡面,每個人自動自發地注意到這個問題,他不願生下「不降低他的家庭生活水準就不能養活的孩子」。因此,出生率受到限制,由資本供給量和技術知識水準所決定的那個適度人口不至於超過

三、「正確了解的」利益和諧

自然並不造就和平和善意。「自然境界」的特徵是不可和解的衝突

衝突的根源,總是在每個人的所得份都會減削別人的所得份。這是一個不容和平解決的難題。

~與我同時同地的一些人,和我一樣,也需要鞋子這個事實,並不使我更難於得到鞋子,而是使我更易於得到,抬髙鞋子價格的是「自然沒有供給更多的皮革和其他必然的原料」以及「要把這些原料做成鞋子,必須忍受勞動的負效用」這個事實~

四、私有財產

生產手段的私有權,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建構。這個建構的存在是市場經濟之所以爲市場經濟的特徵。

爲著要從自己的所有權得到利益,他們必須爲消費者服務。正由於他們保有生產手段這個事實,使得他們不得不順從大衆的願望。財產權只對那些知道以最好方法爲消費者的利益來利用的人們而言,纔是一項資產。這是一個社會功能。

五、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衝突

想像這樣的一個世界,在那裡面生產手段私有這個原則完全實現,資本、勞動和貨物的流動沒有任何障礙,法律、法庭、和行政官吏都不歧視任何個人或團體,不管是本國的或外國的。試想像這樣的一種情況:政府的任務只限於保護個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以免暴力或詐欺的侵害。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面,畫在地圖上的國家疆界不妨礙任何人追求他所認爲値得追求的事物。在這種情形下,任何人都不會對自己國家疆界的擴張有何興趣,因爲他不能從這擴張得到什麼利益。征服別國不値得,戰爭變成無用的行爲。

一個富有自然資源的外國,如果經濟落後,就會傷害到所有別的國家

引起戰爭的,不是主權本身,而是那些不服從市場經濟原則的政府所運用的主權。

~只要人們固執Montaigne敎條而認爲經濟繁榮只有靠犧牲別國才可求得,則和平也者,不過是下一次戰爭的預備期。~

第五篇 没有市场的社会合作

第三十一章 通货与信用的操作

一、政府與通貨

交換媒介與貨幣是些市場現象。使一種東西成爲交換媒介或貨幣的,是那些在市場交易中的人們的行爲

但是智能合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合同,都无法通过智能合约全自动管理,原因在于我们暂时很难将外部信息与区块链之间产生沟通。所有的链外的寓言机都会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是uniswap在币价语言机这个方面有了创新,所以defi火了

政府干涉貨幣問題的一個時機,與他們干涉所有其他交換物的時機是一樣的,即從事交換的某一方沒有履行他的契約義務的時候,我們需要政府來判斷這個行爲應否加以嚴厲的制裁。

但如今,智能合约代替了政府的功能

政府干涉貨幣問題的一個時機,與他們干涉所有其他交換物的時機是一樣的,即從事交換的某一方沒有履行他的契約義務的時候,我們需要政府來判斷這個行爲應否加以嚴厲的制裁。

第三十二章 没收与再分配

三、沒收式的課稅

沒收性的干涉之主要工具是課稅

第三十四章 战争经济学

一、全體戰爭

市場經濟提供了和平合作。一到平民變成了兵士的時候,市場經濟就破碎了。於是,貨物、勞務的交換被相互的戰鬥替代。

以战止战

「根絕一切戰爭的最後戰爭」

第七篇 经济学在社会的地位

第三十七章 难以形容的经济学特征

一、經濟學的獨特性

僞造的經濟定理之應用,將招致一些不良的後果。但是,這些後果決沒有自然科學在實驗室中提供的事實那樣,具有不可爭辯的說服力。鑑別經濟定理正確或不正確的最後標準,只是不藉助於經驗的理知。

在人的眼光中,「現實」是他所不能變動的一切一切,如果他想達成他的目的,他就必須調整他的行爲以適應現實

~歷史只對那些知道如何依據正確理論來解釋歷史的人們說話。~

二、經濟學與輿論

::終歸是大衆的哲學大行其道::

::民主與專制之間的差異,並不影響這最後的歸趨。這差異不過是方法上的差異:爲適應大衆所持的意理,政治制度所用以調整的方法有所不同::

違反輿情的專制君主只有靠革命來打倒,民主政治下不合輿情的政治領袖,可以靠下次和平的選舉換掉。

::人類社會的發展,靠的是兩個因素:傑出之士的智力想出一些健全的社會經濟理論,以及這些人士或其他的人們能夠把這些意理說服大衆。::

三、老輩自由主義者的幻想

::羣衆,大夥子的平凡人,不會有任何理念,健全的或不健全的都不會有。他們只是在知識領袖們所宣揚的一些意理之間加以選擇。::

经济学在知识界的地位

一、經濟學的研究

~更重要的事實是,捜集一個具體事件的有關資料,一開始就要受到這位歷史家所持的那些學說的影響。擺脫這種影響是不可能的~

。::經濟學,像邏輯和數學一樣,是一門抽象推理的展示。經濟學決不會是試驗的或經驗的科學。經濟學家用不著一套費用昂貴的研究裝備。他所要的是淸晰的思考力,靠這種思考力從茫茫浩瀚似的許許多多事件中,辨識出什麼是本質的,什麼是附隨的。::

二、作爲一門專業的經濟學

這一羣如此重要的人物,無疑地包括著極有才能的人,甚至包括著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但是,指導他們活動的那種哲學,卻縮小了他們的眼界。靠著與某些特定政黨和壓力團體的關係,而又急於獲取特權,於是,他們就變成偏於一方面的人物。他們對於他們所主張的政策所可招致的較遠的後果,置之不問,而只顧他們所服侍的團體的短期利益。他們努力的終極目的,是犧牲別人而爲他們所服侍的團體圖利。 ~::他們著意於使他們自己相信:人類的幸福與他們團體的短期利益是一致的。他們想把這個觀念推銷於大衆。爲較高的白銀價格、較高的小麥價格、或較高的食糖價格,爲他們工會份子的較高工資,或爲對較廉的外國產品課徵關稅而奮鬥的時候,他們聲稱是爲至善、自由和正義,爲他們國家的繁榮,乃至爲文明而奮鬥。::~

经济学在知识界的地位

三、預測

市面繁榮的結束可以按照一個公式來預測的話,則所有的工商業者都會同時預先知道這個時日。這樣一來,他們大家都依據這個消息來調整他們的業務,其結果就是立即顯現出百業蕭條。這時,任何一個工商業者要想避免損失能已太遲了。

假若估計未來的市場結構是可能的話,未來也就不是不確定的了。如果眞的如此,那就沒有企業損失,也沒有企業利潤。一般人希望於經濟學家的,卻超越了人世間任何人的力量。

投机者不应该是贬义词,因为每个人都是行为的投机者

「帶頭的人」(promoter)和「投機者」這兩名詞,現在只用作罵人的下流語,這個事實明白地表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於行爲的基本問題是什麼,甚至連想都沒有想。

::獎金只歸於那些不受大衆所接受的謬見之誤導,而有其獨特判斷的人物。::

利潤之所以出現,是由於有人爲那些被別人忽視的未來需要而作準備

~靠秘密消息在證券和商品交易所做買賣的那些無知的人們,準會賠掉他們的本錢,不管他們所得到的靈感和「內幕」消息是什麼來源。~

經濟學家所能提供的,不過是關於過去的統計資料的解釋

就資本家和企業家來講,經濟學家關於未來的意見,不過是些靠不住的推測。他們都是不容易受愚弄的。但是,因爲他們十分正確地相信:知道那些可能與他們業務有關的一切資料,終歸是有用的,所以他們訂閱一些刊登經濟預測的報紙和雜誌。他們只想不漏掉任何可利用的消息來源,大規模的企業總要饈用些經濟學家和統計家做他們的職員。

經濟預測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成爲確定,因而不能使企業精神失去它固有的投機性。但是,「預測」在收集和解釋那些關於最近經濟趨勢的資料方面,卻提供了很有價値的服務。

四、經濟學和一些大學

大學敎師的責任不只是把別人發展出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他應該對他自己那一門的知識庫藏有所增益

六、經濟學與公民

::經濟學不可拘限於學校敎室和統計官署裡面講授,更不可留在秘密傳授的圈子裡面。它是人的生活和行爲的哲學,它關係每個人和每件事。它是文明的精髓,也是我們人「合乎人情的存在」(man’s human existence)所不可少的東西。::

::經濟學再也不能是知識的秘授部門,再也不是少數的學者和專家所專有的知識。經濟學處理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它關係到每個人,它屬於所有的人。它是每個公民所應當研習的::。

第三十九章 经济学与人类生存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科學與人生

::科學不作價値判斷,可是,它給行爲人提供他在作價値判斷時所需要的一切訊息。::

~人是在死亡的陰影下過生活。在一生的過程中,不管他有什麼成就,終有一天他都要丟掉,丟掉他所有的成就。每一瞬間都可能是他最後的時刻。關於個人的未來,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死」。從這個最後而不可逃避的結果的觀點來看,一切一切的人生努力,似乎都是徒勞無益。~

可是,所有這樣的一些不安、懷疑和內疚,統統被那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驅除了。不錯,人是逃避不了死的。 ~但是,現在他是活著;旣活著,支配他的就是生活,而不是死亡~ 。不管將來是怎麼樣,他總不能逃避當前的現實;一個人只要他還活著,他就不得不服從本能衝動(elan vital)的擺佈。人的本性是要保持和增強他的生命力,是要消除不舒適之感,是要尋求所謂的快樂。在每個人的身體內部,有個莫名其妙而不可分析的「意底」(id)發生作用。這個「意底」是一切衝動力的動源。是驅使人進到生活和行動的力量,是追求快樂人生的渴望。這個渴望是原始的,而又是根深柢固、不能拔除的。只要人活著,它就發生作用;

。理知在生物學上的功能,是保持和改善生活,以及盡可能延長生命期。思想和行爲不是違反自然的;它們是人性的主要特徵。人與非人動物的區別,最適當的描述是:爲反抗有害於他的生活的那些力量,而決心奮鬥的一個生物。

~行爲學和經濟學不會吿訴一個人應否保持或放棄他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以及創生它和維持它活躍的那些不可知的力量,是個極據(ultimate given),因此,它超出了人的科學範阖。行爲學的論題,只是人生的本質展示,也即,行爲。~

三、經濟的認知與人的行爲

人的選擇和行爲的自由,受三方面的限制。第一是物理學上的法則,這些法則是冷酷無情的,是絕對的。人,如果想活下去,就得調整他的行爲來適應它們。第二是個人的一些先天的特徵和氣質以及環境因素的運作;我們知道,它們旣影響目的的選擇,也影響手段的採取,儘管我們對於它們的運作所具有的認知頗爲模糊。最後第三方面,是關於手段與目的互相連結的那些現象的規律性,也即,不同於物理學和生物學法則的行爲學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