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公众号是为了获得幸福感。

幸福是种主观感受,是当事人的自我感受。我没有资格对我家的猫咪说「Fomo,你可真是一只幸福的猫」,也许他的幸福是和野猫鬼混,但却被我圈养了;也没人有资格对我说:「东泽,你每天这么自律的生活真累,真不幸福」;当然,所有的乌托邦也没有资格为全人类谋求福祉;

幸福感之主观,很像本无意义的事物,被人类赋予了意义。我曾在《科学解读平行宇宙》中提到过:「对宇宙而言,粒子的排布与运动状态决定了一个物理系统」这也是百衲被多重宇宙的核心要旨。任何事物都是亿万个粒子排布方式的一种客观表现,这些粒子组成了我们的肉身、意识、人际关系、周遭环境等;

粒子只是在按照宇宙法则做着物理运动,其本身并无意义,是我们赋予了这些粒子运动状态不同的意义。粒子排布状态可以被赋予意义叫做一只猫、也可以叫做一条板凳、甚至把某些排布状态赋予意义叫做恋爱、失业等等。

既然意义是人赋予的,那么同样的粒子排布状态,不同的人也会赋予其不同的意义,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会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面对同样一段感情的结束,失恋双方的感受可能会截然相反。被分手者赋予其意义叫痛苦,提出分手者称其为解脱; 但痛苦者终究会被时间治愈,多年以后,痛苦者会赋予当时同样的粒子状态叫成长或者人生过客等等。

所以,与意义是主观赋予一样,幸福也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获取幸福感必然要求助于心理学。而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有所启发。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所有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幸福」

注意,这里的「对别人有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会出现两种情况:

  1. 「我认为对你有用」而「你认为对你无用」
  2. 「我认为对你有用」而「你也认为对你有用」

而对于写公众号的我而言, 在文章发布之前,无论「情况1」还是「情况2」,只要我是秉持着对读者有用的态度来写文章的,那么这个写作过程我就会持续获得「贡献感」,从而感到幸福。

而当文章发布之后出现了阅读量、转发量等数据。这时候只有情况 2 才会让我产生「贡献感」从而感到幸福。

其实,人类追求个人幸福的行为,是一个人的因自利天性所驱动的本能力量。这种自利的本能力量看起来是对社会的进步有害无益,但其实恰恰相反。

正因为追求幸福的过程需要获取「贡献感」,才让「渴望成为对别人有用」变成了一种普遍追求,从而增进了社会利益与和谐。

这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提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人的本性是自利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怎样能够让大家约束自利之心,相互合作,从而导向一个财富增进的和谐社会?

文明历程发展至今,想要约束这种自利的欲望,人们尝试过依靠「宗教信仰」或「政权力量」。但无论哪一种都有其局限性,最终都是都在自利的欲火中折戟沉沙的。

在亚当斯密看来,最佳的方案应该是存在一种让自利之心自我约束的力量。也就是说:「让人们自利之心主导的行为,同时又可以增进他人的利益」。

而这种自我满足的同时又能增进他人利益的机制,就是交易。

我曾在文章 《多年后,我终于看清了比特币的本质》中提到过米塞斯的行为学。即:「人之行为的目的在于消除自身的不适之感」,而交易行为之所以发生,那一定是发生交易的那一刻,双方的不适之感都被消除,是双方的利益同时增进。这是交易原则,而「看不见的手」就是从交易原则中出现的。

「看不见的手」实际上都是指通过约束个人的自利之心,导向一个增进社会利益的合作机制。这与阿德勒的「幸福与贡献感」之说有着异曲同工的感受。

最终,我的幸福来自于秉持「对你有用」的写作态度以及「确实对你有用」的数据反馈所带给我的「贡献感」。

2021 年,我计划吸收 3~4 不同领域的知识,在我的大脑中煮成一锅粥。公众号会发布 5~6 推文,速度慢了点请多担待。

面对知识,我的思想比较「古着」,喜欢溯本清源到知识最开始的地方。我从这个习惯中受益良多,地基的厚度决定了大厦的高度。那些并非马上能用的原理、架构、机理等原材料,需要慢火煮粥,且不加调味料,在时间之泉中不知不觉的煮出营养。

因为本公众号无留言功能,如若诸位想与我沟通,可到我博客留言聊天。我会不定期的把短期的所学所想记录于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今登高作赋,非所望于群公,公不以斯之文浅陋,乃斯其所福也!